查看原文
其他

辛苦学习好莱坞,中国电影却被这个国家完爆了? | 深V大调查

2018-02-04 V姐 V电影Vmovier

深 V 电 影

  人 生    只  一 刻 钟


2017年,是小语种电影在中国大爆发的一年。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豆瓣9.1)

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豆瓣8.7)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豆瓣8.2)


它们不仅有超高的口碑

更在院线市场上取得了数亿的票房。

尤其是来自印度的《摔爸》,最后票房定格在12.9亿上。

位列2017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名第7位;

 

而定档年初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上映1周以来,

票房接近5亿,豆瓣评分8分。


比起票房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相比国产电影的屡遭恶评,

这些印度电影的口碑好得令人咋舌。

几乎在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中,都收获了不少粉丝。

“印度神片”这个说法,渐渐从最早的嘲讽意味

变成了正大光明的崇拜。

印度电影,也成功挤掉韩国电影。

成了近年观众们嘲讽国产片时

最爱提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豆瓣、知乎,每一条表示“印度电影比国产片好”的评论或是答案下,都有大量的点赞。

除了赞扬,更有“完爆”这个高频词汇,用来屡屡抽打中国电影的脸。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先从艺术方面来看。

每年的世界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可以算得上艺术电影的顶尖赛场。


近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中,

来自中国的有3部。

《聂隐娘》(2015)、《山河故人》(2015)、《天注定》(2013)


 印度电影为零。

 

近5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中,

来自中国的有2部。

《大世界》(2017)、《白日焰火》(2014)

 其中,《大世界》是中国首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动画长片。


印度电影依然为零。

 

近5年来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中,

来自中国的有1

《郊游》2013

 

印度电影,还是为零。

 

再往前看,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三大电影节上斩获无数,始终活跃在国际影坛上。而印度电影,寂静一片。

 

从产业角度来看。

目前印度国内共有5500个单幕影院和2400个多厅影院。

9100块屏幕。

而我国2017年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第一位,是印度的5倍。

 

2016年印度电影年产量1902部,位列世界第一。

而与印度相比,中国则为772部。

但印度比中国多近3倍的电影产量,却只换来三分之一的电影票房。

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约66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2。

印度票房只有约19亿美元。

 

这么看,中国电影不仅没被印度完爆,反而是印度电影被中国完爆啊。

 

但看到两国的2017年度票房前十时,

事情有些不对了。

印度2017年票房前十全为印度国产电影。


《巴霍巴利王》、《开心一组4》、《枭雄》分列前三。

 

而中国2017年票房前十中,只有五部是国产电影。


分别是《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西游记2伏妖篇》和《芳华》

 

剩下五部,四部是好莱坞大片,一部是来自印度的《摔跤吧爸爸》

如果把范围放到票房前二十,那么你还会看到其中有十一部电影来自好莱坞。


既然好莱坞电影在大举攻占中国市场,那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表现如何呢?

可惜,很多国内吹上天的“大片”在海外基本票房惨败。

最惨烈的比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在韩国上映2天卖了79元,仅仅5个人观看。


Wuli凡凡,说好的国际影响力呢?


而近年来,印度电影销往海外的国家超过70个,电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2016年北美外语片票房前十名中

有6部是印度电影。

2016年北美市场有46部外语片的票房超过100万美元。

这其中印度电影有29部占比超过一半。

 

虽然,印度电影并没有到达“完爆”中国电影的程度,但上述数据足够让国产片的制作方们羞愧了。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比如这2016年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就给了我们不少的惊喜。

但为什么我们的高口碑电影总是叫好不叫座呢?

问题首先出在题材上。

 

印度电影,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

 

09年,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第一次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印度神片”这个概念,并成为了当年的超级爆款。

 在豆瓣上,它评分高达9.2,有超过20万条短评。

在后来的一篇报道上,阿米尔汗的影迷表示:

“《三傻》最火的时候我在读大学,当时好几个寝室一起在看《三傻》,资源都传疯了。”

抛开本身的素质,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引起当时这么大的热潮?

V姐发现,豆瓣下3690条影评中,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

“教育模式”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三傻》讲了一个“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的故事。

经历过高考的中国观众,自然对此有极大的心理共鸣。

无独有偶,今年年末同样引起过热议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讲述了一个有关于“中产阶级送女儿进名校”的故事。

正焦虑着“阶级固化”的80后父母们自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七十年代以来,反映种姓制度、宗教信仰、包办婚姻、贪污、贫富差距、自杀问题的印度电影,一直有着大量的受众。

即使是主打商业的爱情喜剧片,副线也会表现很多社会问题。

然后引起印度社会的讨论,为电影宣传增加热度。

 

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片却多是古装武侠或是历史传奇。

它们仅依靠奇观化的影像去历史化的叙事来吸引观众,缺少真正与社会的互动。


自然也无法让观众在深层次上有共鸣。


好多人会说审查的问题,但《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的过审上映,算不算打脸?

所以,少有几部能与社会大众进行互动的中国电影,比如《战狼》、《前任3》,即使质量一般,也能创造票房奇迹。



二是现实题材外的甜美糖衣


有一些中国电影,也有对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的反映。但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

原因在于,它们缺了那层“现实题材外的甜美糖衣”,即电影缺少了基本的娱乐性。

毕竟观众进电影院,不想再看90分钟的社会调查新闻。


说起社会问题,印度比起中国有过之而不及,53%的女性和30%的男性没有受过教育。

24%的青少年是文盲。

贫民窟甚至成为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旅游景点。

70%的印度人依然以从事农业为生。

所以印度主流电影,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恰好又是弥补社会漏洞的粘合剂。

其弥补的策略,不是遮蔽,而是在充分地暴露现实的困境之后,


再让主人公获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最典型的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虽然不属于印度电影(制片公司来自美国),但其剧本改编自印度小说《Q & A》,讲述了一个“贫民窟少年参加答题节目拿得百万奖金”的故事。

但在现实中,一个小学就辍学的少年,怎么可能知道那些无比刁钻的问题的答案呢?怎么可能从房地产富商手里夺回自己心爱的人?

 

但这样的剧情,无疑让大多数普通印度人,感受到了“治愈”和“希望”。

 

“尽管大多数印度人生活困苦,但他们仍然热爱看电影,”一位印度制片商曾说,“因为人们需要这类影片作为调剂生活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

我想,盛产越来越多“佛系青年”的中国,应该也有着同样的需求。


最后是类型片的挖掘。

歌舞作为印度爱情电影最显眼的元素,已经成功让印度电影在世界上有了一个最亮眼的标签。

而本来作为华语电影最亮眼标签的功夫武侠片,在近十几年来却不断衰败。

倒是美国电影,在动作设计上有了无数的创新,最典型的比如《谍影重重》三部曲

好在这两年能有《绣春刀》,让我眼前一亮。


总的来说,能诞生这么多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证明中国的导演、编剧,能力并不差。

银幕数、票房总量的领先,也说明中国电影,硬件相当好。

中国电影的问题,出在市场上,出在类型片上,出在对于观众需求的判断上

这是目前印度电影,毫无疑问领先我们的地方。


“完爆”,肯定是算不上的。

但反思,一定是要有的。



<End>

图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